查看原文
其他

余华最近又获俄国文学大奖,他对苦难一直富有“同情”与“悲悯”

涛哥19 涛声一久 2024-01-25

     涛哥说:本号最近开始写“当今文化名人传记”系列文章,还请大家继续多多支持,今天再发一篇介绍余华的文章。

最近,余华又获大奖了,他的长篇小说《兄弟》摘取了2022年度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这是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之一,以托尔斯泰的故居命名,以表彰当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余华是当下最富盛名的中国作家之一,提及他的代表作《活着》几乎没人不知,而他的人生和作品一样都很有故事、特色。

黑白交织的童年

1960年4月,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贯山东。

余华还有一个哥哥,父母都是医生。众所周知,医生都很繁忙,余华的父母也不例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照顾余华和哥哥。

余华的父亲在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一个叫海盐的小县城,在这里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随后将一家人都接了过来,余华从此在这个“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见”的江南小县城度过了令他记忆深刻的童年。


父母平时工作很繁忙,为了孩子的安全,两人上班后就将兄弟二人锁在家里面,余华和哥哥只能在家里玩。

长期待在封闭无聊的空间里,余华逐渐养成了孤僻、爱发呆的性子,上学后余华在幼儿园也不交什么朋友,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

这导致了余华童年内心的孤独,但同时余华也养成了一个人思考的习惯,间接锻炼了余华的想象力,善于思考与富有想象力为余华后来的写作之路奠定了两大基础。

见证人间悲苦的余华

虽然父母是医生,但当时余华家里条件十分清苦,家里连厕所都没有,每次都还要跑到对面父母工作的医院里面上厕所。

令余华记忆深刻的是去医院厕所的路上需经过太平间,那时的余华正读四年级,也知道太平间是什么地方,所以每次都是提着胆子去。


因为余华家就在医院对面,隔医院的太平间很近,所以余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都能经常听到各种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有时一天还要听见好几次。

刚开始余华还会心有余悸感到害怕,后来时间久了余华就渐渐习惯了,有时余华还会搬个小板凳到太平间门口坐着,看见哭得快断气的人还会上前安慰。

南方的夏天极其酷热,余华中午在家睡午觉睡得很不安稳。后来他意外发现医院里的太平间挺凉快的,于是他就经常跑到太平间睡午觉。

医院里的生死离别、人间的悲苦成了余华眼里的常态,很多恐惧他都提前经历过,这也为他后来文学作品里的悲情积蓄了力量。

亲证“腥风血雨”的余华

后来,余华的父亲成功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外科医生,这也意味着他日常工作里时常要做的是为患者动手术,余华也因此经常目睹他父亲做手术要面对的那些“腥风血雨”。

经常目睹“腥风血雨”,余华从小表现出极高的同情与悲悯之心,但是真正让余华感同身受的是十岁那年父亲为自己做的阑尾炎手术。


余华十岁的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责罚便向父亲撒谎说自己肚子疼,父亲就问他肚子哪儿疼?是不是先从胸口疼?

那时的余华一时也不知道怎么跟父亲说,便顺着父亲的询问回答:“对!”结果被父亲认为是阑尾炎,直到上了手术台之后余华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但手脚被绑住了为时已晚,余华就这样被父亲割了阑尾。

这段经历虽然余华在后来采访中是以一种十分诙谐的方式讲的,但是如果我们代入一下当时只有十岁的余华,就会感受到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十分恐怖的事情。

这一次经历也让余华对世人所遭受病痛的苦难真正地感同身受了,让他对世人的苦难更加充满同情与悲悯之心。


几经波折的职业道路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很多人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余华虽然有幸抓住了参加高考的机会,却在17岁时高考落榜了。第一次高考落榜的余华并没有放弃,他鼓起勇气参加了第二年的高考,但余华还是落榜了。

于是,余华决定继承自己父亲的衣钵走从医之路,可是余华后来并没有拿起他父亲的手术刀,而是被分配到了海盐县武原镇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余华在后来的采访里说道:“自己之前一天都没有学过医学,上班第一天就开始拔牙,带我的那个医生就让我看一遍,说下一个就轮到我上。”余华惊心动魄地拔完一颗牙之后就开始负责医院拔牙的工作,之后就在卫生院整整干了五年牙医。在今天很多人看来,“牙医”是个“香饽饽”、“铁饭碗”,可余华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牙医这个工作,觉得自己每天像台机器一样做重复单一的工作,一眼就可以看见生命的尽头。弃医从文跟鲁迅一样,余华也是一位弃医从文的作家,而余华走向文学之路的原因十分简单。原来余华有段时间总是发现县文化局的人整天在大街上闲逛、游玩,余华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上班?”结果人家说:“我们在大街上就是在上班。”余华就在心里想,这个工作我也喜欢啊,于是余华就打起了到文化局工作的主意。

当时的文化局并不是想去就去的,必须得有一技之长,唱歌、跳舞、画画或者写作都行,余华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写作。在看了两页《人民文学》之后,余华觉得自己可以写小说了,于是就开始写小说。写好之后,余华大着胆子给杂志社寄稿,结果都被退了回来,每次书稿被邮递员从外面扔到院子里,父亲听见书稿落地的声音就会说一声“退稿的来了。”终于在23岁那年,余华先后成功发表了两篇短篇小说,顺利进入文化局工作。余华说自己第一天上班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心想反正那些人都在大街上。结果到了之后竟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的,余华就想“这个单位来对了”。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进入文化局后,余华的创作开始走向疯狂,他的小说当时充满了暴力与阴霾。
这三年余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等,其中《十八岁出门远行》被《北京文学》的副主编评价为:“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

余华白天在小说里杀人,夜晚就在梦里被人追杀,每当孤立无援之时就会被惊醒,这种状态持续了三年。
直到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被枪毙了,梦里有很多人都在控诉他的罪行。这段梦境让余华觉得小说里的人物也是有生命的,让他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余华醒了之后决定不再写杀人的故事。

虽然这三年余华过得很痛苦,几乎每天都会经受精神的折磨,但这段时间的创作也让他名声大噪,被誉为“先锋派作家”和开创了“暴力美学”,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余华在文化局工作时还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迎春。两人同在文化馆工作,几经往来就逐渐熟络起来了,余华当时已小有名气很快就受到了潘迎春的青睐。
余华25岁那年与潘迎春成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后来两人发现双方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完全不一致。余华想继续在写作方面深造,还想去北京闯一闯。而潘迎春则希望余华留在文化馆做稳定的工作,两人生个孩子过安稳的日子。


1991年,余华31岁时,在爆发一场严重的争吵之后,两人结束了长达6年的婚姻。离婚后,余华认识了第二任妻子陈虹,余华也前往北京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创作生涯。全身心投入写作的余华失去了之前稳定的工作,变得穷困潦倒,在北京挤在一个只有九平方米的屋子里写作,每个月只有四百多元的收入。

余华靠《活着》走向“神坛”来到北京的余华连续两年创作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直到听了一首美国乡村民谣《老黑奴》,余华灵感大发,开始了《活着》的创作。
但在写到一万字时,余华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正当一筹莫展之时,妻子陈虹给他提出一个建议:“如果用第三人称不好写,那不妨用第一人称试试?”余华听了瞬间茅塞顿开,最后成功创作出了《活着》这部举世之作。在后来的采访中余华表示:“如果没有陈虹,可能就不会有《活着》这部作品”。


《活着》这部作品主要描述在七八十年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主人公徐富贵及其家庭所遭受的不幸与苦难。


小说最终以只剩下在苦难里逐渐老去的富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为结局,十分震撼读者的心灵。


余华想通过这小说表达“只要活着,那就有希望”,就如最后的徐富贵一样,即便自己的父母妻儿都相继离世,可他还是坚强地活着,对生活还是充满信心。
在《活着》刚完成不久,张艺谋找到了余华。本来张艺谋找余华是想谈余华那部先锋小说《河边的错误》,想把它拍成一部惊悚片。
两人都谈了十几天了,初稿都出来了,可这时余华主动拿出了《活着》这部作品,让张艺谋看看,说这是自己新写的一个故事。张艺谋想反正看一下也无所谓,了解一下作者也是好的,就拿着《活着》的清样回去了。结果回到家,张艺谋看了一晚上没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余华,激动地说:“你这部还没人要吧?我要拍《活着》,我现在就可以给你版权费。”余华答应了。《活着》这部影片由巩俐、葛优主演,播出后成功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七个大奖。
同时,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出版后被称为现实主义巨作,成为各大书店的畅销书,余华狂赚了1550万。
从当初稿费400元到1550万元,很多人都纷纷表示羡慕,连余华本人都调侃道:“我是靠《活着》活着的人。”这部作品问世之后不仅长期畅销,也累计在国内外获得十多个奖项,这部作品让很多人明白了活着的真谛,为很多生活不如意的人带去了希望。


“封神”后的余华又写了什么?


《活着》出版之后,余华又创作了很多其他作品,但这些作品却褒贬不一。

饱受争议的《许三观卖血记》

1995年12月余华出版了《许三观卖血记》,这也是一部叙述国人苦难的作品。这部作品在199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在201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可是这部作品却备受文学界的批评,而批评的原因并不是说这部小说写的不好,而是很多学者认为余华作为一个先锋派作家怎么突然去写这样的小说了?余华后来在采访中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写《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因为余华觉得《活着》这部作品写的是中国人在那几十年是怎样熬过来的,但是余华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还要写中国人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于是就写了这部作品。怎么生活过来的呢?题目中“卖血”二字好似让读者有些明了,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无奈。但很多人也对此认为余华写得太夸张了。对此,余华也做出解释,“我只是把中国人走过的时代写下来而已!”

饱受批判的《兄弟》1995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后余华就沉寂了,一共沉寂了十年,读者也等了十年。终于在2005年余华发表了《兄弟》这部作品,这本书共有600多页,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了。可是这部作品刚出版时却迎来骂声一片,也引发了文学界的很多争议,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就连余华本人也表示自己没想到会引发这样大的争议。例如很多学者争论《兄弟》有没有创新性?一些人认为《兄弟》这部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中国“崛起”的一个过程;而一些人认为这部作品没有创新性,是余华在向社会献媚、作品内容很粗俗等。
余华后来也对此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所以阅读作品时很多内容不能接受。这部作品在2018年获得了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而在前几天余华再次凭借作品《兄弟》获得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部作品的价值。

骂声一片的《第七天》
时隔七年,余华又带着新作品《第七天》回来“挨骂”了。2013年余华发表了他的新小说《第七天》,这部作品余华采用的是从正面描写时代的方式,通过一场死后的魔幻之旅反映了中国很多荒唐、荒诞的事情。余华似乎在这部作品中又回到了他先锋时期的创作风格,怪异而荒诞,就连作品的封面都写着“比《兄弟》更荒诞,比《活着》更绝望”。但是很多人对这部作品不买账,表示自己等了七年,却等来了这样一部余华“最差”的作品。因为很多读者发现这部作品内容跟新闻报道很是雷同,余华更像是在将中国发生的各种荒诞事件串烧起来,所以小说内容没有新意,而且言语过于苍白枯燥。

精彩归来的《文城》2021年3月,人们等来了余华时隔八年的作品长篇小说《文城》,这部小说出版后整体反响很不错,很多人表示“当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这部作品不同于余华之前的写实性作品,它描述了一些人为了心中的归宿、承诺亦或是信仰追寻一生,充满了很多想象,更有传奇性。

文城到底在哪儿?余华在采访中表示,“写作就是回家。”即便余华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可是当他要写一部作品时,他还是会从小生活的地方。故乡才是余华心中的归宿,所以余华心中的“文城”就是故乡。通过余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余华在不断尝试不同的风格。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写小说要去找困难的细节去写,而不要找容易的地方去写”。可见,余华虽然到达过顶峰,可是他从未忘记作家的初心,还一直在重新出发带给人们不同的创作风采。

余华的个人特点除了作品,余华本人也非常有故事有特点,很值得人们了解、欣赏。余华: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余华本人其实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余华是一个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余华的一些经典采访名场面常常给读者带来很多欢乐,例如余华谈到令他念念不忘的读者时,他是这样说的:华的采访名场面还有哪些?为何被称为中国最幽默的作家?下面的视频也可以略见一斑。余华:极具个性,特立独行余华除了幽默还是一个极具个性,特立独行的人。例如余华在出版《许三观卖血记》之后学术界就有人质疑他:“他不是一个先锋派作家吗?怎么来写这个?”余华后来说了一句话:“没有一个作家会为一个流派写作,作家只会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写作”,并表示自己不会被那些标签束缚。而且余华没有加入作协,是著名作家中很少没有加入作协的,他这样形容自己与作协的关系:井水不犯河水,可见余华的个性。余华:对世间苦难充满同情与悲悯华的一生算不上十分坎坷,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余华的童年充满了孤寂,见证了太多人的死亡,以至于余华从小便看淡了生死,对生命充满敬畏。青年时期他也曾经充满了迷茫,做不喜欢的工作长达五年,之后的文学创作之路也很坎坷,经历的失败不在少数。他的感情婚姻也并不顺利,也曾遇到过爱情与事业的两难选择,亲身经历生离。余华经历过巅峰,也饱受过质疑与批评,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写作的初心,在作品中一直直面国人的苦难并充满“同情”与“悲悯”。

正如余华所言:“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这正是余华作品“伟大”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现在很多文学作品缺乏的。期待余华能创造出更多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作品,也期待我们当下文学作品乃至当下的人更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呆瓜瓜 涛哥)
点击直接播放关注给你更多好看

当今文化名人传记:
从“问题少年”到顶流到退网,他一直在“做法治之光”
是“蠢货”还是“现代鲁迅”?饶毅一直在做“自己尊重的人”
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背后“不能说的秘密”
考编备受争议的易烊千玺有着怎样的人生?
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人生去“睡你”太难
莫言人生就是一部“杰作”




      欢迎各位加入本文作者、知名青年学者、文史作家的涛哥读书会,可直接扫以下二维码入会。更多好文猛文请见本号知识星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入圈,详情见《如何看到别处看不到的文章》。


  

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

长按以上二维码即可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余华最近又获俄国文学大奖,他对苦难一直富有“同情”与“悲悯”

涛哥19 涛声一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